來源:【江西日報-江西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
從“無中生有”到全省第一
——東鄉區藍莓產業發展路徑探析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立鳴
時下,撫州市東鄉區種植的萬畝藍莓進入成熟采摘季,各大藍莓種植基地里一顆顆粒大飽滿的藍莓壓彎了枝頭。農戶們穿梭林海間,忙著采摘、搬運、打包,豐收的喜悅綻放在每個人的臉上。
種植面積達1.5萬余畝,居全省第一;獲評“江西藍莓之鄉”,全省唯一。近年來,東鄉區立足自身自然資源稟賦,將藍莓產業作為“十四五”主導產業打造,闖出了一條“無中生有”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
示范帶領,荒坡建成“莓”好田園
6月18日,透過無人機鳥瞰,東鄉區東騰大道兩側的山坡上,是生機勃勃、集中連片的蒼翠林海。這里是東鄉區最大的藍莓種植基地——占地5000余畝的東騰藍莓產業園。
“這里原本要打造工業園區,后來閑置了。區里發展藍莓產業,變荒坡為綠洲。”東鄉區工業與科技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樂響平介紹,該區按照“企業示范、鄉鎮先行、群眾參與”的模式,投資1億元建設東騰藍莓產業園,為各鄉鎮(場)發展藍莓產業“打了個樣”。
進入園區,這里不僅是一個巨大的種植園,更是一座集藍莓培育、精深加工、文旅康養等為一體的生態田園綜合體。“我們聘請了浙江農林大學園林設計院的專家規劃設計,致力于將這里打造成三產融合發展的示范園。”樂響平說。
建設“莓”好田園,不僅需要示范,更需要政策保障和經濟基礎。為推動藍莓產業快速發展,東鄉區出臺藍莓產業助推鄉村產業振興的實施方案等文件,將藍莓產業發展情況納入鄉鎮(場)高質量發展綜合考評指標。同時,每年安排200萬元藍莓產業發展資金,用于發展藍莓產業;設立東鄉區村級集體經濟產業發展基金,由區政府提供擔保并貼息,各行政村成立相應的村辦公司,從金融機構獲取貸款,實現“每村百萬基金、建設百畝基地”目標。
“莫是仙娥援巧手,珍珠串串掛云坡。”東鄉區馬圩鎮梁家村曾經的200畝閑置土地,如今也成了“豐收地”。“多虧區里提供擔保、貼息貸款。”回憶起藍莓產業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梁家村黨支部書記梁澤新感慨萬千,藍莓產業的發展不僅富了村子,也美了田園。
如今,通過百萬基金帶動百畝基地,東鄉區共建設藍莓種植基地69個,處處可見“莓”好田園。
提升品質,產業繪就“莓”好“錢”景
好產量才有好“錢”景。今年,東鄉區藍莓大面積掛果,年產量達300噸,產值達1000萬元。“藍莓一般3年才掛果,但我區的種植基地,基本都是2年不到就實現掛果。”說起藍莓產業的發展,東鄉區副區長邱樹華眼里滿是自豪,“今年,已經有34個基地掛果。待到豐產期,藍莓年產量可超1.5萬噸,產值可超3億元。”邱樹華表示,東鄉區藍莓的豐產期可持續20余年,未來可期。
“小枝要全剪,剪內不剪外,留上不留下……”東鄉區馬圩鎮新溪村藍莓種植基地內,村黨支部書記全兵祖手掐著一株藍莓樹的枝葉,介紹養護技巧。他告訴記者,通過區里的技術培訓,在藍莓樹養護上,他也算是一個“土專家”了。
果樹長勢好不好,關鍵看管護。為提升各基地管護質量,東鄉區編發了《藍莓種植管理技術手冊和原料果采摘技術規程》,并成立工作專班,每月提前發布當月藍莓基地工作流程,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及時提供全方位技術指導。
“我們的藍莓都是今天現摘的……”6月10日,東騰藍莓產業園內,兩名主播正在推介當地藍莓。“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通過‘荊公’農產品品牌,進一步打開藍莓銷路。”東鄉區東創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俊臣告訴記者,東鄉全區種植的都是國家林木良種“藍美1號”,加上管護到位,口感、質量都得到保障,為當地藍莓打開互聯網銷售渠道提供基礎。
近日,志愿者在東鄉東騰藍莓產業園里采摘藍莓。攝影丨特約通訊員饒方其
7月3日,記者再次走進東騰藍莓產業園,發現樹上的果子已經少了許多。“鮮果銷售基本結束了,剩下的果子將銷售給深加工企業,實現產品的多樣化利用和銷售。”劉俊臣表示,通過以鮮果銷售為主,原料果保底的銷售方式,讓東鄉藍莓的“莓”好“錢”景更有保障。
利益聯結,村民樂享“莓”好生活
6月3日,東鄉區黎圩鎮黎陽村藍莓種植基地迎來了大批游客。“僅上午就有40多名游客前來采摘藍莓。”村干部王龍光一邊打包藍莓,一邊高興地向記者介紹,該村利用閑置土地,集中連片種植了160余畝藍莓,今年銷售1.3萬多公斤,為村集體創收45萬余元。
如今,藍莓產業已成為助推東鄉區鄉村振興和壯大各村集體經濟的重要引擎。
“這個基地建得好啊,最近采摘、打包藍莓,我每天能賺100多塊呢。”黎陽村村民王德平捧著一筐剛摘下的藍莓高興地告訴記者,增收是一方面,最關鍵還是離家近。
“家里5畝土地都流轉出去了。”東鄉區珀玕鄉仙基村村民樂有太也是藍莓產業發展的受益者。他說告訴記者,起初,他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參與,沒想到有意外收獲,除了工資還有土地流轉費等收入,每年能增收1萬余元。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通過換、租、轉、招等方式,東鄉區各村確保藍莓種植基地的集中連片,降低了管護成本,提高產出效益,實現了個人和集體共同增收。截至目前,東鄉區藍莓產業已讓400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共享“莓”好生活。
版面編輯:曹小武 朱曉羚
圖片制作:孔宣尹
編輯:石德璐
復審:馮星星
審簽:邵平
本文來自【江西日報-江西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下一篇:西安年最中國丨中國吉祥物